关于酒你有何故事?
他人喝酒是享受,我喝酒是遭罪。
在‘酒’字上看到的、听到的、经历的有说不完的故事。
尽管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谈佳话,
但也有宋江醉酒题反诗的酿成大错,
现实中也无外乎这两种情形。
年幼时见过一次醉酒,三个年轻男女衣衫不整,躺在污秽不堪的马路上,洋相百出,来往行人无不驻足观看。成年后去了部队,平时不允许喝酒,只有重大节日有少量按排,绝大多数不喝。多年来参加酒宴无数,真正触动心灵、至今历历在目的喝酒场景,是在一次执行任务中,干部战士十多人蹲成一圈,月光下半壶(军用水壶)酒你传给我,我传给你,没有下酒菜,美滋滋、香飘飘,一小口、一小口喝出了兄弟情深、喝出了英雄正气,试问天地间有什么样的大餐能与之媲美、与之争雄。
社会活动中,酒已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***,是联络感情、增加互信的友好使者。在给人类生活增添了无尽乐趣的同时,也造成了诸多烦恼,酒驾、酒后滋事最为典型,之于我也是伤痕累累。无酒不成宴,朋友聚餐明知我不胜酒力,故意生出许多惩罚花招,正当年轻气盛不堪受辱,常以命相搏,最惨的一次,一瓶(斤装)白酒一分为二,一口干掉,当即放倒,两月才有缓好。
应酬很多喝不了酒,使客人扫兴,不了解的颇有微词,也曾咨询过,说是缺少分解酶。有人群的地方必有酒,有酒的餐桌事好办,再棘手的问题,推杯把盏中已解决一半。一次去济南谈业务,联系人热情好客不知究里,晚餐请高手相陪,深知当地酒文化浓厚,初次见面无法推辞,三杯下肚浑身青紫,吐到胃里出血,真可谓舍命陪君子。在我的周围滴酒不沾的有之,三餐不离酒的有之,酒与我们的生活已密不可分,我的态度是:能喝者不要超量,不要装模作样或捉弄人,不能喝的不要免强,小酌怡情、多喝伤身。尤其是在富起来的今天、注重身体健康是每个人的追求,若因贪杯受到伤害,不应该、不值得、不必要。
嗜酒如命,我估计很多盆友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。
嗜酒焚身,我相信有许多人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。
在清朝的时候,有一个名叫蔡坤的秀才,在朝庭每年的察举中得到孝廉的称号。他从小对饮酒没有兴趣,可是自从他去京城面试,受不了当地的苦寒,喝了一种叫烧春的酒后,渐渐的喜欢上了这种糟香浓郁,甘醇柔和,回味悠长的东西,除非是这种酒,其他的酒一概不饮,一喝就是二十多年。
一天晚上,蔡孝廉美美的喝了一坛酒,闩门闭户,晕晕腾腾飘飘欲仙的倒头就睡了。到了第二的晌午他还没有起床,家人也知道他的习性,有时叫起,有时不起。
可是,这次他睡的时间比以往长了,家人叫了他多次,屋里没有一点回应和动静,感到有些异样和着急,急忙把他房间的门板摘下来,进到房间一看,家人大吃一惊,屋内烟雾缭绕,床上的被褥围账已经烧焦,使人恐惧的是,蔡坤只剩下了半截身子,一只手臂高举着,袅袅冒着黑气就像燃着的烟管,他仅余的身上,还发着噗噗的声音,就像放鞭炮一样,更令家人困惑不解的是,房间内着这么大的火,他们在外面竟然没有发现着火的迹象。
这人,喝酒喝到这样的地步,着实恐怖!
喝酒的人为什么会自燃呢?许多人一定会往神异古怪方面去想,其实站在科学角度看,也不难理解和明白。
高度白酒是能够燃烧,喝了大量高度白酒的人,从口鼻里呼出来的气,遇到明火,也有燃烧的可能性。
还原一下,蔡坤着火的场景,他睡到半夜,口渴醒来,蓬头乱发,起床摸到“火折子”,这东西是要轻吹才有明火,再点燃灯烛。高浓度的酒精气,一吹,砰的一声,就是爆燃。
谢谢悟空邀答。酒是好东西,朋友相聚有好酒,把酒言欢述说旧情,加深感情不可缺少,美酒佳宴密不可分。酒能成事亦能误事,自古以来因酒成事坏事的人数不胜数。
酒能成事:看来酒是一种特殊的润滑剂,有了酒的助兴,桃园里,踌躇满志的刘备与关羽张飞伫立在摆放乌牛白马禁品的台前,三人指天跪地明誓说: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。”然后一仰脖子,把那碗红彤彤的鸡血酒一次而尽。
从此义结金兰,定为生死兄弟。三位本来素昧平生的好汉,敞开心扉说真话,那可真是一壶浊酒喜相逢,三柱清香结金兰,三位豪杰定下了共举大事。
酒能坏事:张飞吩咐范疆、张达二将制办白旗白甲,用于挂孝伐吴,二人请求宽限,被无故的暴打一顿,便起杀心。张飞回去之后令人将酒来,与部将同饮,不觉大醉,卧于帐中,被范疆、张达所害。
我们熟知的历史上有两个名人就是因为嗜酒自毁前程,至今想起令人唏嘘,其中这两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白和田园诗人陶渊明。
说说我身边见过的因喝酒家破人亡的故事分享给大家。
张少华是药厂的一位车间主任,工作勤勤恳恳,得到了厂领导的高度评价,俗话说:金无足赤人无完人,他最大的缺点也是致命的缺点嗜酒如命,只要有酒局有叫必到,有喝必醉。
这一次下班后,朋友请客,他来到酒店,朋友相聚把盏相让,你来我往喝的晕乎乎的,朋友要送他回家,他将其拒之自己回家。
说酒的故事就得说茅台酒,因为它是国酒,一个小故事足以说明茅台酒的自身魅力。
茅台酒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特产酒,距今己有八百多年历史,在清乾隆49年(公园1784年)正式命名茅台酒。
其特点:酱香突出,幽雅细腻,酒体醇厚,回味悠长。并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,并被评为世界名酒之一。
在五,六十年前,茅台酒被称为国酒,在国家的外交宴会场合也是上佳品。
在七十年代初,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,他久仰茅台酒的威名,在周总理主持的国宴上,田中见是茅台,高兴的与周总理频频举杯,开怀畅饮连干数杯后,田中有了几分醉意,他面色微红的坐在沙发上,见周总理仍然神彩奕奕,谈笑风生,并赞叹道:周总理您的酒量真大呀!
外交部长乔冠华也出席了这次宴会。事后,他便顺口说出一首打油诗:
《赞颂茅台酒》
贵州有珍奇,
茅台推榜首。
陈帅有诗赞,
我曾经把猫🐱喝多了,俩醉鬼一只醉猫🐱
从17岁去省城读书,老乡接我的时候请我喝的第一次酒,并告诉我,咱们学的是水利,酒量得按流量计算,从那开始我就和酒注定了一生的缘分。
纵横酒场二十载,可谓喝倒一千自损八百。什么样的酒场酒局都见过,也成就过事也曾经丢过人,惹过事,其中也闹过笑话。
那是在几年前的一个下雨天,我闲着没事,去一个朋友办事处喝酒。办事处是个门脸房,朋友没事也在那开办火食。我俩一边感悟着人生一边扯着皮,很快两瓶白酒快下去了,也喝多了。
朋友进里边卧室睡觉了,我也躺在外面的沙发上准备醒醒酒在回家。就在我快闭上眼睛的时候,突然看见一只小黑猫警惕地钻进来了(门是虚掩着的)
我由于酒劲儿上来了也懒的往外捻它,小家伙看里边的人一动不动也就放肆起来了,大摇大摆的走到桌子下边,好家伙一个旱地拔猫就窜上了桌子。桌子上的菜都被我收拾下去了,剩下个碗还有点碎肉,被洒上了半杯酒还在上面。猫见了有好吃的,在上面慢慢的享用起来。这猫儿是隔壁家的,估计平常也不怎么喂好吃的,不一会儿小半碗碎肉泡酒就消灭了。
我觉得好玩,也就没了困意就不声不响的观察它。再看那猫儿吃完了肉也没动地方,就在桌子上继续趴了有二分种,我心里暗暗笑着这猫儿上酒劲儿了。它的小脑袋渐渐好像兴奋着,哪有一点点响动就立马看往向那个地方,眼睛瞪的也挺大。它慢慢的站起来,直挺挺的立着尾巴走到桌子旁,嗖的一下,栽下去了😂。
再看猫儿又站了起来,尾巴还是像根木棍似的立着,斜溜溜的向门外跑去。它跑的动作特滑稽,首先它的头时朝着东南的方向,但是它跑的方向是正南门口的方向,就好像头被血栓给栓住了似的。而且尾巴直挺挺的,四肢也好像不会回弯,小碎步,斜溜着就出了门。
我笑坏了,这多年光听说醉猫还没见过,今天可算是长见识了。
就这样我睡了一下午,醒酒了,看朋友还在睡觉也没管他,出去发动了车准备回家了。我正准备要走时,路过邻居门口,又看到了那只目空一切的猫爷。此时猫爷直勾的眼神,依旧僵直着四肢,直挺挺的尾巴,浑身的毛不知道是怎么蹭的,锵锵着,一副生死看淡蔑视天下的样子在自己家里折腾着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,号称“奸雄”的曹操到底自己滥杀了多少无辜?
曹操“奸雄”这顶大帽子,恐怕要戴到万世不朽了。
抛开正史不谈,他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简直就是人间大杀器,他比较知名的几次***“业绩”包括:1.斩断太医吉平的九根手指,逼他撞柱而死;2.将国舅董承以及王子服、吴子兰、种辑、吴硕五人及他们的全家老小,共计700余人,押送各门处斩;3.徐州屠城、冀州屠城;4.诛杀孔融,并株连九族;5.诛杀黄奎,并株连九族;6.杀杨修;7.诛杀耿纪、韦晃等五人,尽杀五家老小宗族;等等,不在一一列举。
上述死者中,大多是得罪了曹操、谋反曹操、密谋弑杀曹操等,还算不上很无辜。但曹操嗜杀成性,除了上述鲜血淋淋的大手笔外,曹操还喜欢不定期的滥杀无辜,以调节生活情调。我们现在就盘点一下,看看奸雄曹操都有哪些滥杀无辜的命案在身。
最知名的一位受害者,而且还是曹操父亲的结拜兄长。
这个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,不再详细讲述。曹操***后,还说出了千古名言“宁可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”,所以他这个“奸雄”的帽子是彻底摘不掉了。
董贵妃是董承的妹妹,董承与吉平谋杀曹操,与董贵妃毫无干系。
曹操将董承五人灭族后,直接带剑入宫,当着汉献帝和伏皇后的面,将身怀六甲已经五个多月的董贵妃揪出来,董贵妃跪在曹操面前请求免于一死,汉献帝也苦苦哀求,曹操根本不为所动。然后取出白练,将董贵妃勒死于宫门之外。
王垕是在曹操征讨袁术期期间,军中的一个管粮食的小官。
当时十几万军马每日耗费粮食浩大,粮食存储难以支撑运转,军心动摇。于是曹操叫过来王垕,让他用小斛分粮食,说这样可以临时救急,多支撑时日。王垕说本来最近因为口粮不足,军士们就闹意见,现在再用小斛分粮食,可能引起哗变。曹操说,你尽管分发,我自有妙计。王垕按照曹操的指示,用小斛给大家分发了粮食,结果将士们真的怨声载道。曹操私下叫过来王垕,说“欲借汝头以示众”,王垕大呼冤枉,曹操说,我知道你没罪,但是不杀你,军心必变。”于是将王垕杀掉,斩首,悬于高竿。然后曹操出榜告示,说王垕用小斛分粮食,是偷工减料挖墙脚,“***官粮,谨按军法处置”,于是营中将士们的怨气才消解,军心重归稳定。
真是淋漓尽致的奸诈啊!
“梦中***”也是曹操的代名词。
大家好,我是“登攀”,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。
曹操(公元155年-220年),字孟德,东汉末年杰出的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,三国中曹魏***的奠基人。
曹操因为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而被世人称作“汉贼”,“奸雄”。
所谓“无辜”,指的是无罪的清白之人。咱们且根据此意来看看,《三国演义》中,曹孟德究竟滥杀过多少无辜之人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回——“废汉帝陈留践位,谋董贼孟德献刀”中,曹操以献宝刀为名,想借机行刺董卓的事情败露后,被严令追捕,曹操仓皇出逃。后遇陈宫,感其忠义,弃官相随。
他们逃亡到成皋这个地方的时候,天色已晚,曹操决定到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投宿。这吕老先生虽知曹操是逃犯,仍然热情招待,自己亲出门去沽酒,吩咐家人杀猪做菜。
由于曹操疑心太重。待吕老先生出门后,他觉得吕老先生不是真正的至亲、担心他去报官,于是就的暗中打探动静——“但闻人语曰:‘缚而杀之,何如?’如惊弓之鸟的操心想:‘是矣!今若不先下手,必遭擒获。’遂与宫拔剑直入,不问男女,皆杀之,一连杀死八口。
后碰到上街打酒买菜回来的吕伯奢,也被曹操操挥剑砍死。当陈宫责备曹操不义时,曹操说出了他的一句不是“名言”的“名言”:“宁我负人,毋人负我。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。”搞得陈宫当时就傻眼了!
2、因“衣带诏”***,弑杀700余人。
过拔取虑、雎陵、夏丘,皆屠之。凡杀男女数十万人,鸡犬无余,泗水为之不流,自是五县城保,无复行迹。《后汉书·陶谦传》
曹公得谦上事,知不罢兵。乃进攻彭城,多***民。《吴书》
使荀彧、程昱守鄄城,复征陶谦,拔五城,遂略地至东海。还过郯,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,要太祖。太祖击破之……遂攻拔襄贲,所过多所残戮。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
冬十月,屠彭城,获其相侯谐。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
十二年,太祖征三郡乌丸,屠柳城。《三国志·公孙度传》
氐王窦茂众万馀人,恃险不服,五月,公攻屠之。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
……
还有有很多文献资料,懒得找了,感兴趣的搜一下吧!
这提问有点含糊,我先按亲手***算吧。
吕伯奢一家9人:操曰:“是矣!今若不先下 手,必遭擒获。”遂与宫拔剑直入,不问男女,皆杀之,一连杀死八口。这里曹操和陈宫一起出手的,伯奢回头看时,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。吕伯奢是被曹操亲手杀了。这么一算,曹操在吕伯奢那亲手杀的人不会超过9人。
加上吕伯奢一家并没有害人之意,准备款待曹操,结果被误杀,所以算无辜。
近侍一人:一日,昼寝帐中,落被于地,一近侍慌取覆盖。操跃起拔剑斩之,复上床睡。曹操生性多疑,借“吾梦中好***”亲手斩杀近侍,令周围人不敢随意靠近。
这里的近侍只是被曹操当做工具,也算比较无辜的。
《三国演义》里比较无辜的又被曹操亲手杀的应该就是上面2个。但还有被曹操下令杀死的。
粮官王垕:操曰:“吾亦知汝无罪,但不杀汝,军必变矣。汝死后,汝妻子吾自养之,汝勿虑也。”垕再欲言时,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,一刀斩讫,悬头高竿。这里曹操的一时权宜之计,激起了士兵的嗟怨,然后曹操让粮官背锅了,下令斩杀。
这里的粮官属于按命令办事,没想到又背黑锅,也是够无辜的了。
再往下,都是政治斗争中被杀的,逆了曹操的意,也算不上无辜了。
荀彧:彧会其意,遂服毒而亡。曹操送的食盒,逼死了荀彧。